一各国货币现阶段国际地位与功能
货币最原始的功能,是作为支付工具,而且这是每一种货币天生具有的功能,此外每一种货币在其发行国内皆属于该国的法定货币,以作为在该国内支付的工具,但跨国界支付,则缺乏法律上所赋予的地位,亦即付款人可以用某一国家的货币支付款项,但受款人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日元马克地位提升
但是在国际间支付不断进行的情况下,仍有某些货币经付款人、受款人双方同意,而作为支付工具。例如在国际交易中,进口商与出口商间可就买卖商品的价格商议支付货币种类。早期因美国是自由世界第一强国,所以美元儿乎成为国际交易支付唯一的工具,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蓬勃发展,日本、德国等国的经济力量逐渐增强,国际交易地位日益提升,因此日元、马克等也跃居国际主要货币的地位,国际间的使用及接受度慢慢提高。
此外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该组织内各会员国间的经济交易关系益趋密切,由于会员国货币间设有中心汇率,且为避免汇率波动的损失侵蚀利润,会员国间的交易支付亦多以德、法、英三国的货币为主,换言之,美元在国际交易上独领风骚的地位已不存在。
然而货币除了作为国际间支付的工具外,其他主要功能尚包括避险、保值、外汇存底、债券发行等。
瑞士法郎后来居上
货币被用作避险保值的目的已有颇长的历史,过去的例子显示,当一国发生战乱、饥荒或- -地区的政治局势不稳定时,一般民众除了囤积民生物资外,多数会想办法持有美元及黄金。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不安定时,民众对该国政治的信心自然受到影响,对持有该国所发行货币的兴趣也会降低,而若又逢通货膨胀蠢蠢欲动,预期物价即将上涨时,该一货币的购买力势必大幅降低,该国民众为了追求保值及顺利取得所需的民生物资,必会努力购入美元及黄金,所以美元及黄金常被视为保值及避险的最佳工具.
可是随着时势变化,美国经济大国的龙头地位,已在巨额财政赤字、交易赤字、生产力降低及德、日经济强国形成等压力下,逐渐动摇,在1996年美元虽仍是民众避险保值的通用货币,但民众对日元、马克及瑞士法郎的接受能力,也已大幅提高,尤其是瑞士法郎,因该国的中立国地位以及90年代初期欧洲货币发生了危机,更促使其奠定不可动摇的地位。
而90年代后期,欧洲货币同盟虽开始进入筛选会员、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钞券等重要阶段,但因各会员国经济状况的差异、争取货币政策主权的声浪、法德两国的配合意愿等,潜伏着导致欧洲货币同盟不安的力量。欧洲货币同盟各会员国的货币,在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下,皆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而瑞士法郎因地理位置的渊源,未来可能成为外汇市场人士追逐的目标,其为避险保值货币倾向的功能,将更能发挥至极。
台湾外汇存底组合三足鼎立
所谓一国的外汇存底,是指该国持有的黄金、外国货币及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以1996年3月的外汇存底统计来看,日本为美元1800亿元、台湾为美元850亿元、德国为853亿元。其中德国及日本的外汇存底几乎皆为美元,原因之一乃是它们的外汇存底多数是为支应两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之用。
台湾地区的外汇存底原本也以美元为主,但到了1995 年6月时,台湾的外汇存底币别组合已为美元57%、马克22%、日元14%、瑞士法郎4%。其他货币3%。为因应马克、日元及美元三大货币鼎足而立的趋势,台湾已将外汇存底的资产组合逐渐分散,到了1996年3月初,马克及H元的比率更首度突破40% (其中马克占25%、日元占16%),美元部分的外汇资产则首度低于60%,而朝50%的方向前进。
另外,近几年来,新兴国家和地区市场逐渐成形,其政府也逐渐采取开放、自由的金融措施,所以外资陆续涌进,各国的外汇存底也有显著增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道,截至1995年12月底为止,日本、中国(统计数据不包括台湾省)、亚洲四小龙等十个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所持有的外汇存底总和达5920亿美元,已占当时全世界各国外汇存底总额的40%,其中若再扣除日本的1830亿美元,其余几个国家的外汇存底达4090亿美元,占世界的25%。.各新兴国家和地区外汇存底的日益增加,已在国际汇市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各国的外汇存底也多以美元为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历年来在亚洲各国积极推展放款业务,大大增加了各国的日元债务,而近年来日元又持续大幅升值,已对各债务国造成沉重的负担,以印度尼西亚为最明显,印度尼西亚政府为避免日元继续升值,外债负担加重,于是陆续增加日元外汇存底,其余国家多多少少也起而效尤。
综合上述可知,目前美元、日元、马克已成为多数国家和地区外汇存底的主要币别组合,美元虽仍为主要货币,但其重要性已渐降低,日元、马克则渐占有一席之地。
债券市场美元比1缩小.
以往个人或公司行号若有资金需求,往往是向银行借贷,一般是银行同意贷款后,由借款人提供担保品、保证人并签订借教契约等文件,才能取得资金,而借款人除按期付利息及偿还借款本金外,并可在有多余资金时提前还款。但随着金融市场的进步,公司行号筹集资金的渠道已逐渐增多,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及存托凭证、认股权证等,其中发行债券早已被广为使用,并持续蓬勃发展。
债券是表彰投资人债权的一种凭证,本质上是一种有价证券,具有可转让的特性,所以买入债券,形式上像是借钱给人,但实质上是则更具流动性,因为银行贷款给客户,除了预先约定的还款本金及利息属于预知的现金流量外,其余皆随客户提前还款的时间而变动,相反的,债券持有人则不受这种束缚,随时可在市场上寻求买主接手,所以从理论上说,投资债券具有相当高的流动性。然而,事实上各种债券流动性高低并不相同,主要是受债券市场规模、债券发行者知名度、债券发行量、经纪商维持次级市场的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筝新兴国家债券市场,因刚越过起步阶段,步入起飞时期,虽债券发行量逐日增加,参与债券市场者也显著成长,但是债券的流动性仍远落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这是因为各新兴国家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然不大的缘故。
发行者的知名度与债券的流动性也极为相关。发行者知名度愈高,债券的流动性也愈高,反之则流动性会较低,其原因乃是因为发行者若具国际知名度,则投资者对发行者的信用风险及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较具信心,买入其债券的兴趣自然会较高,而且转手变现也较容易。也就是说,因为对该债券有兴趣的投资者较多,所以对持有的投资人无形中就较具流动性的保障;反之若发行者知名度不高,投资者感觉陌生,自然较不愿意买入其发行的债券,持有该债券的投资人也会因有意承接的人数较少而缺乏流动性的保障。
债券发行量的大小,也常常影晌债券的流动性。一般而言,债券发行量愈大流动性愈高,发行量愈小流动性愈低,其原因在于发行量大的债券,参与投资的人较多,显而易见的,多数人参与的债券当然比少数人投资的债券流动性高。
债券承销商或经纪商维持债券次级市场的意愿及能力,也常影响债券的流动性。债券自发行日后,至到期日之前,投资人常因资金调度的需要或对利率看法改变等因素,而需要买卖债券。一般而言,买卖报价的要求多是向该债券的承销商或经纪商提出,具专业水准的承销商多能随时维持合理的报价,然而若碰到承销商因故无法提供合理买卖报价时,债券的流动性将大受影响。
综合上述影响债券流动性的因素,可知目前国际间最具流动性的债券当属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各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并不限于该国货币,如英国政府曾发行美元浮动利率债券,以强化外汇存底,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政府也曾发行美元债券,希腊政府更曾发行日元债券。美元、日元已成为各国政府在国外筹集资金主要使用的货币。不过,迄今美国政府仍只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日本、德国政府亦然,若纯就政府发行债券的金额比较,1994 年使用的主要货币为美元、日元、马克,分别占各国政府发行债券总额的41.6%、22. 6%、9. 4%,与1990年底的44.4%、19.5%、8. 3%及1984 年的50. 8%、20. 6%、6.7%比较,可知美元的比重逐年减少,日元及马克的比重则日渐增加。
另外,就国际金融市场各类债券的发行量做比较,也可获得相同的结论。以1994年来看,全球债券发行总额折合美元21兆1020亿元中,美元债券共8兆5918亿元;日元债券约合美元4兆5328亿元;马克债券约合美元2兆5979亿元,分别占当年度全球债券总额的40. 7%、21.5%及12.3%,与1984年的52.3%、18. 4%及9. 0%和1990 年的43. 7%、18.5%及 11. 4%比较,皆可看出以美元发行的债券比重大幅缩小,而以日元及马克发行的债券比重则大幅增加,其原因除了美国利率长期以来皆较日本及德国为高,债券发行者为减轻利息负担,选择发行低利率货币的债券外,马克及日币逐渐跃升为主要货币.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