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825阅读5分2秒阅读模式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文本自动摘要

2014年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FCA监管,提供外汇、贵金属、原油、股票等超过100种差价合约交易产品,银联出入金高效安全最高杠杆400倍,香港办事处服务中国客户。

如右图所示,1995-2008年,哥伦比亚暂时处于通胀性去杠杆化周期。这是一个国家在面临外部压力时"任其货币浮动"的典型例子。虽然这使哥伦比亚暂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但最终为决策者设定利率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泡沫阶段

1995-1998年,哥伦比亚处于泡沫阶段。大量资本流入,债务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强劲,房地产市场回报丰厚,这些因素以不可持续的方式促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泡沫周期。在泡沫阶段,哥伦比亚的债务达到危机前的峰值,占GDP的58%,升幅为GDP的11%。在本案例中,很大一部分债务以外币计价(占GDP的30%),这使哥伦比亚很容易受到外资撤出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哥伦比亚投资流入强劲,平均约占GDP的8%,这有助于其填补经常账户缺口(此时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5%)。在债务与资金不断增加的支撑下,哥伦比亚经济增长强劲(增速达到3%),经济活力处于高位(GDP缺口达到5%的峰值)。因为哥伦比亚的实际汇率达到了16%的峰值,真竞争力变成一个问题。哥伦比亚面临这些泡沫压力,依赖外国资金流入,相关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不可持续的发展局势。

萧条阶段

最终,形势出现逆转,导致了自我强化的经济萧条和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持续时间为1998-2003年。高债务水平使哥伦比亚容易受到冲击伤害、而此时其面临的冲击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哥伦比亚。哥伦比亚的外资流入减少(资本流入降幅为GDP的8%),导致货币政策紧缩(短期利率上调20%),货币大幅贬值(实际汇率下降45%)。同时,哥伦比亚的GDP与股价陷入向我强化式下跌,跌幅分别为7%和66%,失业率上升6%。由于货币疲软,哥伦比亚的通胀率处于温和水平,在萧条阶段最高时达20%,这与其他类似案例相比是较低的水平,尽管当时哥伦比亚存在约一半导致更大规模螺旋式通胀的典型"风险因素"(其中最大的风险因素是哥伦比亚长期忽视对通胀的管控)。哥伦比亚的金融机构也面临巨大压力。央行动用了外汇储备来维持货币稳定(外汇储备减少了37%),但最终决策者放弃捍卫货币。如上页中的去杠杆化归因图所示,尽管哥伦比亚需要去杠杆化,但其债务GDP的比例增加了12%(年化增幅为2%),原因是货币贬值(这导致以外币计价的偿债负担加重),以及政府需要举借新债应对危机(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5%的峰值)。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通货再膨胀阶段

 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如何处理不良资本流动:是允许金融环境收紧(这往往是解决危机的必要措施,但会带来痛苦),还是通过印钞弥补资金外流(这可能导致通胀)。在本案例中,哥伦比亚放弃了钉住汇率制度,痛苦的去杠杆化阶段的持续时间略长于平均水平。之后,决策者实施了充足的紧缩政策,减少进口支出(经常账户余额增幅为GDP的5%),提高本国货币的吸引力。哥伦比亚非常积极地管控金融机构和处理坏账,使用了9个典型政策工具中的6个。特别是,哥伦比亚将银行国有化,提供流动性,并直接购买问题资产。苛伦比亚还受益于一项IMF援助计划,并实施了结构性改革,旨在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如左边的去杠杆化归因图所示,在这段调整时期,哥伦比亚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下降了16%(年化降幅为3%)。债务与收入比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名义收入增加。同时,由于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这段和谐的去杠杆化时期,实际汇率跌至-29%的低点),哥伦比亚重新获得竞争力其实际GDP用了4年时间达到以前的峰值,以美元计算的股价在7年内恢复。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哥伦比亚1995-2008年分类图示附录

负债状况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经济状况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市场状况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国际收支状况

哥伦比亚1995-2008年案例

XM外汇基础点差广告
复利哥